臺海網11月12日訊(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 崔曉旭/文 沈威/圖)演員論壇是金雞電影論壇的特有品牌論壇,昨天下午,金雞電影論壇·演員論壇以致敬經典·榮譽演講、理論建設·學術演講、角色的誕生·演員創作自述為主要內容構成,從演員角度出發,探討對表演藝術的理解與感悟,進一步樹立典范標桿,推動構建德藝雙馨、技藝精湛的中國電影表演體系。
朱亞文:努力演好一個立體的“梅生”
朱亞文,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。因為飾演《長津湖》中指導員梅生,他獲得金雞電影最佳男配角提名。“再次有機會參加金雞電影節非常高興,這么多前輩,我就是來學習和取經的。”昨天下午,談起“梅生”這個角色的誕生,他感觸頗深,“我們這些年輕演員,其實對戰爭、對那個時代的理解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,所以拍攝時,我們幾個演員是把自己的身體和意識都交給了劇組。”
朱亞文說,梅生身上既有文人的精致,也有軍人的傲骨,這樣一個角色,塑造起來很有難度。他和吳京、段奕宏等私底下有個共識,他們雖然在塑造不同的角色,但同時他們也是在塑造同一個角色——中國人民志愿軍。
朱亞文回憶,印象最深的是拍水門橋的那場戲,為了讓人物更符合身份和角色,要化妝三個多小時,臉上要畫大面積的灼傷,眼睛則是不停地滴眼藥水,在特效妝容的加持下呈現出了紅腫的狀態,難以睜開。“很多人說‘亞文,辛苦了、辛苦了’,其實我覺得一點也不辛苦,這就是走進角色的過程。”“我們是時代的受益者,沒有經歷過巨大的時代沖擊,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一代。”朱亞文說,未來,他將會多方面學習提升,放平心態,希望將來也能給后輩留下經典的作品。
朱一龍:“打碎自己”塑造“莫三妹”
因為飾演《人生大事》中的“莫三妹”,朱一龍獲提名本屆金雞電影節最佳男主角。他塑造的“三哥”很接地氣,也很有溫度。
如何塑造沒有受過良好教育、生活在市井里的小人物?朱一龍選擇從生活中汲取養分。“從上電影學院到之前的表演一直都是普通話,這次回到家鄉用武漢話演,還是有一些挑戰。我是觀察生活中這樣人物的典型特征、動作,再把它放到自己身上,最終才做到從自己過渡到角色。”
大家常說,朱一龍最大的優點是帥,最大的缺點也是帥。在《人生大事》中,他很放松的一翹腳,就外化出角色對人生的態度,把自己完全“打碎”,重新拼湊起了莫三妹的人物形象。
朱一龍說,塑造角色時印象最深的是,送走小文又得知父親去世的那場戲,前一天晚上就開始焦慮,“太難演了,怎樣處理強烈的雙重感情真的很難”。后來,導演指導他,跟隨最簡單、最真實的感受,不要想很多累贅的東西,真實的感情釋放出來就好了,這才塑造出了哭得像個孩子的蜷縮形體姿態,令人動容。
對于未來,朱一龍表示,作為一名青年演員,他要保持對演員的敬畏,要在以后表演的路上,繼續塑造更加立體、豐滿、可信的角色。
齊溪:苦情戲也帶著興奮去演
有著“文藝片女王”之稱的齊溪,生活中是個性格開朗的人,但在《奇跡·笨小孩》中,她塑造的汪春梅,卻因苦情色彩“驚艷”了不少觀眾。
“我的老師跟我說過,不管什么角色都要帶著興奮去演,就算是苦情戲也帶著興奮去演。”講起這個角色,齊溪說,多年話劇演出中即興的拓展性表演,為她打下了表演根基,而自己踏踏實實做人物小傳的習慣,也給她帶來了很大幫助。正是參照人物小傳,加上臨場發揮,最終塑造了鮮活真實的人物。
當然,齊溪也走過彎路。“話劇是舞臺上的演出,形體展示比較多,加上觀眾離得遠,有時候我會忘了臉的‘演出’,但在電影里,表情、眼神至關重要。”齊溪說,幾年的電影表演讓她慢慢積累了方法,通過眼神和表情表達不同狀態下的心理感受。比如在《奇跡·笨小孩》中,一個聽障者在聽到聲音后的停頓和滯后感、最初景浩找她時那略帶討好的不自信的笑臉,都是對臉部演技的考驗。
齊溪說,中國女性平凡又偉大,未來希望能創作更多的女性作品,演好中國女性形象,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女性的美和善。